龙井茶大工匠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龙井茶大工匠

解密龙井茶

6月10日是今年的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。细数我们身边,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,目前拥有人类非遗项目5项、国家级项目48项、省级项目184项、市级项目428项,数量均居全省第一,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。

“岁月沉淀,匠心传承”,从今天起,“倾听”栏目推出“杭州人的非遗故事”。第一个故事就和龙井茶有关。去年11月,“绿茶制作技艺(西湖龙井)”作为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列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这离不开一个人。

他就是守护龙井茶半个多世纪的制茶大工匠王卓再,是他总结出了龙井茶炒制的十大手法,并把两代炒茶人的经验记录成书,一代代传承下去。而94岁的王卓再谈起往事,说功劳首推阿洪师傅,“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我,我哪会学到本事”。

阿洪师傅是谁?看完本期故事,你就知道了。原来我们喝的龙井茶有这样的清香雅韵,都和这个被遗忘的小人物有关。对了,你身边有哪些有意思的非遗故事,也欢迎给我们报料!

岁月沉淀匠心传承

杭州人的非遗故事

龙井茶大工匠

口述王卓再整理陆彦

01到抗战前夕,龙井一带已可看到集中成片的茶园

1929年农历四月廿七,我出生于西湖乡龙井村。父亲叫王子培,生了7个伢儿,4个儿子3个女儿,家里只有一点点茶地,穷得是有名的。

我7岁读书,9岁日本人侵略到杭州,就没得书读了。我就跟着阿爸姆妈采茶、炒茶、卖茶,有时候也跟着他们到山上采野茶。野茶不施肥料,特别香。家茶一担米一斤,野茶要一担半米一斤。吃惯了野茶的人,到时就来买了。但野茶数量很少,真的是万分之一。

我采茶手脚很快。采茶人多是女的,但我采得比她们好。我18岁那年,130多人比赛采茶,半天我就采了十三斤半,得了第一名。1955年,苏联专家到龙井茶场参观,是我接待的,现场表演了采茶,采的茶叶一样长短,专家一眼就看出来了。

新中国成立以前,杭州城里一些资本家在龙井茶产地办茶场,开茶行,就我所知的有龙井狮峰的茂记茶场、里鸡笼山的达山茶场、九溪五云山的胡景泰公司、虎跑小天竺的戴公司和吴公司、外大桥长弄山的金公司。


龙井老照片,1924年

这些茶场公司,茶园面积不等,从几十亩到几百亩都有。雇佣的季节性采茶工和炒茶工,主要来自上泗、萧山、诸暨等地。其中资本最大的要数茂记公司,它在狮峰设有茶场本部,在九溪附近设有二分场,在紧连梅家坞的关岭下设有三分场,共有茶园300余亩。

到抗战前夕,在龙井村的平地和水沟边,九溪十八涧的溪坑两旁,杨梅岭的红花坞口,以及梅家坞、云栖、梵村、九溪、虎跑、上天竺、洪春桥一带已可看到集中成片的茶园了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地主资本家的茶场被收拢来,一部分分给贫下中农,一部分用来成立地方国营龙井茶场。茂记公司三分场就有好几百亩茶田,少部分给了贫下中农,大部分归了龙井茶场。


02阿洪师傅老家在袁浦,我从小就听说他炒茶炒得好

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,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场于1950年10月1日正式建立,茶场划分下设5个产制区,狮(狮峰)、龙(龙井)、云(五云)、虎(虎跑)、梅(梅家坞、云栖),我被招工进了龙井茶场。

场长张树仁,比我大一岁。工作后不久,组织上评价我“肯吃苦、勤用心”,让我当副场长。

不久,张树仁调到闸口电厂当厂长,他离开后,我就当了场长。

当上副场长后,我向张树仁提出,要把阿洪师傅请到我们茶场。

阿洪师傅比我大28岁,大名袁长洪,老家在西湖乡“三江两湖”交汇处的袁浦。我从小就听说他炒茶炒得好。


阿洪师傅,原名袁长洪,1903年出生,杭州上泗袁浦人

阿洪师傅18岁到九溪胡景泰茶叶公司炒茶叶。那时人们炒龙井茶,青锅(将鲜叶炒至七八成干,初步成型为扁平)用大锅头,辉锅(将回潮后的茶叶加入锅中炒干,定型后就是成品)用小锅头。

青锅都是半斤、一斤地炒。炒出来的茶叶开叉、弯曲,像虾皮。阿洪师傅对炒出来的茶叶外形不满意,他蛮聪明的,把青锅改成小锅头炒,每锅炒二两,炒出来的茶叶品相很好。

炒到下午,别人因为用了大锅头来炒青锅,数量优势明显,于是阿洪师傅就把辉锅改用大锅头,最后效果很好。

阿洪师傅一下子出名了。

梅家坞一个叫孙阿德的茶叶老板听说后,把阿洪师傅高薪请去。孙阿德关了大门,让阿洪师傅炒茶叶,不让别人看。结果大家都说,孙阿德家的茶叶青锅小,辉锅大,茶叶质量改进了。

孙老板给阿洪师傅的工资很高,还给他一个金戒指。阿洪师傅工作了20年,金子都攒下不少。

03阿洪师傅和我总结出了龙井茶十大炒制手法

梅家坞的茶农都开始像阿洪师傅那样炒茶。接下来,整个杭州的茶农都传开了,说梅家坞锅头小,茶叶炒得好,大家都跟着改过来了。

1949年后,阿洪师傅的成分被定为地主。我晓得他茶炒得好,对他特别崇拜。当我提出要把阿洪师傅请到龙井茶场后,张树仁写了个报告,说阿洪师傅虽然是地主,但是他有技术。当时的杭州市市长是江华,批准了。

阿洪师傅来了后,我就跟着他学习。1954年4月6日,阿洪师傅同三个徒弟——我,还有龙井茶场的炒茶师傅王金福、王长根,在狮峰比赛炒茶叶。两斤鲜叶,8点钟开始炒,两个多钟头炒好,4个人炒出来的茶叶分不出高低,说明师傅的技术我们都学到手了。


本期口述者王卓再

阿洪师傅在龙井茶场工作期间,我同他到茶场5个产制区教炒茶师傅炒茶,还到西湖乡各个生产队龙井、玉泉、赤山埠、翁家山教炒茶叶。每次我们都骑着脚踏车去。每次开会,我们都讲怎么炒茶叶,把龙井茶的名气重新打响。

在这个过程中,阿洪师傅和我总结出“抖、搭、拓、甩、捺、抓、推、扣、磨、压”十大龙井茶炒制手法。经这十大手法炒出来的龙井茶叶,色(绿)、香(郁)、味(甘)、形(美),外形光、扁、平、直。

04那时我们品茶,说头茶最好,四茶其次,三茶排第三,二茶最差

1954年我结婚了,婚后我仍住在茶场。当时茶场在龙井寺。

清明前茶树上只露出芽头时就开采了,采的全是茶芽,谷雨前才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。“谷雨茶,满把抓”,龙井茶一向以采摘精细著称,谷雨后的鲜叶已属粗老。那时的春茶(也称头茶)一定要在立夏前结束,前后才一个多月。

头茶结束后,要抓紧洗蓬,就是把当季留下来的新叶全部采净,促使夏茶早发。二茶从小满开采,到芒种后结束。三茶夏至开采,到大暑前几天结束。四茶又称“小春茶”,立秋前10天开采,到白露时结束并封园。


二茶、三茶和四茶都是边采边留叶,留下的是不符合原料细嫩要求的粗大叶片。但留叶太多,会使第二年春茶推迟发芽,这对龙井茶来说是最忌讳的,因为龙井茶历来“以早为贵”,“早采三天是个宝,迟采三天变成草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那时我们品茶,说头茶最好,四茶其次,三茶排第三,二茶最差。

我们龙井茶场有1000多亩茶田,每到茶季,采茶工有几千人,炒茶工有几百人。要管这么多人,忙起来连家都没时间回。

1958年,龙井茶场并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,成为下属茶叶试验场,场址搬到梅家坞外。我是茶叶试验场的第一任场长。

05把炒茶人的经验写下来,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

1974年,我来到茶叶研究所植物保护室当主任,副主任陈宗懋,是茶叶学科带头人,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茶叶研究所的工作重新上轨道后,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:龙井茶炒制这门手艺,以后如何传承下去?老一代的炒茶师傅,没文化,不识字,写不出;新一代的大学生,没有炒茶经验,也写不出。

我决定把阿洪师傅和我这两代炒茶人的经验写下来,让龙井茶手工炒制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。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的。


三代茶人,中为王卓再

炒龙井茶十大手法,“抖、搭、拓、甩、捺、抓、推、扣、磨、压”,会炒的都晓得,你一定要学会才能炒,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用哪个手法,怎么“抖”,怎么“搭”,这里面要写的东西有很多嘞。

这本书写出来,我是下了苦功,吃了苦头的。我只读过两年书,写书的过程中,脑子里不停地想,字写不出来就去问。有些时候问大学生,他们也不晓得,我只好再查字典。

我这本书,老姚鼓励我最多。老姚叫姚国坤,是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的,60年代大学生。后来是茶叶研究所的茶树栽培学科带头人。

我同老姚蛮说得来。我说我想写一本《龙井茶炒制》,他说你写,我帮你改。他就帮我改了点标点符号,内容没办法改。因为我是怎么做,就怎么写,文字改不来的。


花了一年左右,书写好了。1985年4月,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出版了《龙井茶炒制》,当时就被定为全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培训的专用教材。

这本书出来后,龙井茶手工炒制的技艺规范了,龙井茶的产量和质量都上去了,这确实是个大事情、好事情,对国家的贡献很大。

06 几百个炒茶师傅能够手工炒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龙井茶

1989年,我退休了。这一年,《龙井茶炒制》再次印刷。

我闲不下来,每年茶季都回场里。炒茶师傅炒得不好,我就炒一把给他做示范。茶叶研究所也经常开培训课,请我过去讲课,手把手教师傅们炒茶。

2006年春节,我向小姜提出,要把龙井茶炒制的十大手法拆解开来,拍一个培训教材。小姜是姜爱芹,她是茶叶试验场的第三任场长。有了这个录像教材,再加上《龙井茶炒制》小册子,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艺就不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变形,就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

小姜立刻接受了我的建议。当年茶季,我再一次回到生产车间,从青锅开始,回潮、筛分、辉锅、筛分、挺长头,茶叶炒了一锅又一锅,连续两天,每天超过8小时,终于完成了拍摄。

这一年我77岁了,拍摄过程相当辛苦。我想把从阿洪师傅那里学来的炒茶手艺,完完整整地传给下一代。我当了几十年龙井茶场场长,阿洪师傅他们都去世了,只剩我一个了,我要把这件事情做好。

2016年,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再版了我这本《龙井茶炒制》。小姜在前言中写道,茶叶研究所的炒茶师傅,都是通过对照《龙井茶炒制》这本小册子的技术要领、观看“十大手法”录像,开始学习炒茶的。正因为如此,几百个炒茶师傅才能够手工炒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龙井茶,这真当是了不起!


2018年8月10日,我又一次回到茶叶研究所,接受“当代中华制茶大工匠”的荣誉称号。

回首往事,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我,我哪会学到本事。阿洪师傅的贡献是最大的。

现在我94岁了,身体不错,每天字写写,龙井茶喝喝。我大哥的儿子,我妹妹的儿子都会送我茶叶,他们都在龙井村,都是炒茶叶的茶农。

每年清明,我照例都要回龙井村的,看着小辈们炒茶叶,再喝上一杯他们刚刚炒好的龙井茶。

来源:杭州日报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